洗腎最常見廔管阻塞 這招打通關最有效
文字/健康醫療網 記者楊艾庭
當腎臟衰竭,無法正常運作時,得透過血液透析(俗稱洗腎)替代腎臟功能,通常會替患者建立洗腎廔管,平時照護必須嚴謹,萬一發生廔管阻塞,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曾政哲表示,須以「氣球擴張術」及「導管融栓」進行介入性手術,打通廔管。
洗腎廔管三大類:自體廔管、人工血管、雙腔導管
洗腎廔管,就是接合「動脈」跟「靜脈」,以動脈壓力衝擊靜脈,讓靜脈管徑變粗,使血流量增大,如此方便扎針進行血液透析。基本上,可將透析血管通路分成三大類,第一是「自體動靜脈廔管」,第二是在體內埋設「人工血管」,第三是暫時性的「雙腔導管」,提供緊急洗腎患者,另一情況是,若患者不適合做廔管時,會使用永久性雙腔導管,供長期洗腎使用。
依據美國國家腎臟基金會(KDOQI)發布的腎臟治療指引,洗腎患者建議先以自體廔管為主,其術後需1-3個月成熟期,但萬一患者曾中風,進行手部運動會相當吃力,並不適合使用自體廔管。人工血管則是埋在皮下,一端接動脈,另一端則是深層靜脈,人工血管不需等待成熟,只要傷口痊癒無發炎,就可進行洗腎扎針,但人工血管對人體而言是外來物,可能有感染風險。
曾政哲醫師表示,台灣人不太願意面對洗腎的事實,常拖延到體內毒素過高,造成生命危險時,才臨時安裝暫時性雙腔導管,但因管徑太細、容易阻塞,使用壽命只有一到三個月,不適合長期洗腎。
因此,會改以永久性雙腔導管,其毛氈型設計,會與皮下組織黏合,避免細菌感染,且管腔較粗,狹窄、阻塞的機率相對低,不過雙腔導管卻容易導致人體中央靜脈損傷或狹窄,曾政哲醫師表示,在洗腎之前,建議先做好洗腎廔管,如此才有足夠時間使廔管成熟,讓洗腎更加順利、降低風險。
氣球擴張術、導管融栓 解決洗腎廔管阻塞
曾政哲醫師說明,患者每天要聽廔管的聲音判斷有無阻塞,但「阻塞程度」需從症狀面進行判斷,例如不好下針、不容易止血,或血流速度不快時會有「跳針」情況,此時建議進醫院檢查,並進行手術。
曾政哲醫師表示,通常會以「氣球擴張術」,將靜脈嚴重狹窄處以氣球撐開,使血流通暢,但假設已完全阻塞、充滿血塊,可用導管溶栓的方式,將血塊融掉、清除,接著利用氣球擴張術,預防廔管阻塞。
曾政哲醫師補充,早期會請病患每三個月進行一次氣球擴張術,但造成患者痛苦且耗費身心;但後來發現,太早進行不一定能預防廔管阻塞,現在應等病人發生症狀時,再進行手術。曾政哲醫師提醒,若患者發生疑似症狀時,應就醫進行檢查,避免錯失治療機會。
洗腎廔管患者應避免提重物、以手進行止血即可
洗腎患者仍可以正常生活,曾政哲醫師建議,做完洗腎廔管的患者平時要避免提重物、穿著寬鬆衣服,太緊的衣物也會影響廔管成熟。若有出血情況,用「手」壓住進行止血,讓血不要滲流出來即可。曾政哲醫師表示,早期使用止血帶,病人經常忘記解開止血帶,導致廔管阻塞,但若是失智、獨居老人,恐怕無法自主止血,因此仍須使用止血帶。